小剃刀——柯尼卡Hexanon 40/1.8专利介绍

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Alice的镜头屋。扫描下方二维码可关注。

 

这个头我没记错的RBQ以前其实写过,但现在好像找不到了,重新发一遍的话RBQ应该不会生气吧(捂脸)。

在单反上40mm这个焦段由于BF的原因一直都是较为容易做成饼干头,而柯尼卡这只40/1.8的设计可谓是开了先河。

在此之前,单反大光圈广角所采用的35mm镜头的反望远结构像散色散大,难以组装,镜片多容易引起内部二次反射,而柯尼卡这只镜头的出现为后来者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可谓里程碑。

在开发这只镜头时,柯尼卡将内部反射的诱因以及组装敏感所引起的像差问题都纳入了设计考量,也是比较早期的系统性设计。至于40mm的焦段,则是柯尼卡内部调研后,由女性设计师本身做出的决定——她们认为40mm不长不短很趁手。

本专利申请于1978年6月6日,设计师是柯尼卡彼时台柱下仓敏子,她年轻时是大师风卷友一的计算助手之一。

镜头结构揭示了这枚镜头做到40mm的关键——前组反望远化,广泛一点来说,你也可以说它是反望远结构。

在传统的四组六片双高斯结构中,如果要强撑到广角视角并保持BF,那么前组屈光力会变小,而后组胶合的屈光力则会扩大,这将导致后组正镜难以矫正残余像差,尤其是严重的初级彗差。

而为了控制像差则必须减小每个透镜表面的曲率,这又导致了对场曲或像散矫正的困难,因此,传统的结构在这里是使不得的。

为了合理的扩大视角并保持大光圈及BF,下仓姐姐参考俄罗斯同行的经验,将双高斯分裂的前组三片换为+ – +的结构,这是一种典型的反望远构架。

典型的反望远结构存在正透镜开头和负透镜开头两种方式,一般来说后者较为居多,因为其前组出射角较小而更容易矫正高阶色像差,但正透镜开头也拥有很多好处,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其前组大出射角可以方便缩减体积,也由于这点,+,-方法被柯尼卡40/1.8所采用。

反望远的设计让镜头轻松保证了后法兰距,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

这枚镜头前后组第一枚正透镜都使用了高折射率的镧玻璃以确保边角照度以及体积,第一片LaK8和最后一片LaH58都是非常好的玻璃材料。后组的凹镜使用高折射火石玻璃减小曲率控制彗差。

球差的过度矫正是柯尼卡的一贯风格。(凸起还是有点大,估计体积太小了不好压住)

在日后的镜头中,这枚镜头的+ -开头的前组布置影响了许多,诸如佳能40/2.8,日福40/2甚至炒上天的奥林巴斯OM40/2都采取了类似布置:

佳能和日福又额外把最后一片改成非球面,以提高对场曲和彗差的矫正能力。

以下是模拟的白光MTF:

全开

线对为:10-20-30-40-50-60 CY/MM

柯尼卡的球差过矫正让我们对它的全开反差不能有任何指望,明显的光晕和小剃刀的外号没有任何关联,不过好在细节不错。切向比径向高一般会带来比较明显的爆炸焦外,似乎采取类似前组布置的双高斯镜头好像都有类似表现(比如更早的Zenitar 50/1.7),不知道这只是不是。边缘的彗差自然是很明显的。

f2.8

线对为:10-20-30-40-50-60 CY/MM

锐度暴增,对得起小剃刀名号了,外围像散和彗差的残留比较大,毕竟体积严格限制,也可以理解。

f4

线对为:10-20-30-40-50-60 CY/MM

即使是球差过矫正,但小光圈残留球差依旧不小,以至于有一点很轻微的焦点偏移,外围的反差逐渐提升,此时能看见严格限制镜组长度所带来的高场曲的后果。

f5.6

线对为:10-20-30-40-50-60 CY/MM

妥协一定中心对焦后场曲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尽管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跟大多数平价广角头比起来,它的场曲控制已经不错了——尤其是考虑到体积和光圈。

此外,柯尼卡一贯的风格,切向像场被矫正得比较平。

各波长矫正和畸变:

场曲大,但矫正还算规整(当然别跟原福那种比),畸变甚至小于2%,如此小体积的大光圈广角,非常好的水平,这也是牺牲了一些场曲矫正换来的。

这个镜头作为单反40mm大光圈的启蒙者之一(Skopagon矫正虽好,但成本实在太高了),设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平衡,素质亮眼发色良好,除了外壳做工塑料以外挑不出什么毛病,设计师的水平配得起协本善司的夸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