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ica个人感受

写在前面

Konica在技术能力上是一点都不弱于其他几家日本主流相机厂商的,而且很多时候率先在市场上推出了一些很实用的新功能,是一个有着很多“黑科技”的厂商。但Konica与其他竞争对手不同的一点是,他的产品线实在过于丰富,胶片、感光材料、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所有与影像相关的领域都有涉及,而且都做的不错。也许是这种发展策略,使他在市场发生巨变的时候反应速度不如那些专精某一领域的厂商,才导致了其单反产品不得不提前退出历史舞台。

另外,在相机领域,Konica的机身和镜头制造水平并不能相提并论。虽然大家一再说Konica的单反机身有多少个历史第一,但他的单反机身在易用性、便携性、功能的全面性上与Nikon、Canon这种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厂商相比,有明显的劣势。更可惜的是,我认为Konica其实是有能力造出具有标杆地位的单反机身的,看看Konica推出的旁轴巧思、Hexar RF就知道了。

还有,AR卡口选择了最短的法兰距,使Konica镜头并不能通过转接环用到其他更好的机身上。那么,又谁会把其他的镜头用在Konica并不算出色的机身上呢?而且Konica单反镜头在后期明显出现了偷工减料的情况,又影响了Hexanon镜头后期的口碑。

虽然我对Konica有特殊的感情,如果你想使用胶片相机,我并不推荐首先去买Konica的单反系统。原因在于:Hexanon镜头确实优秀,但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品牌的镜头之上,而且通用性太差,而他的机身要么太沉重,要么功能太简陋,要么不那么可靠(他的电子机身经常出现故障)。我现在想玩胶片的话,基本只用Nikon的F3加上AIS 28mm F2、AIS 50mm F1.4。

从玩摄影的角度,器材也并不是决定因素。想拍出一流的照片,更多的是靠拍摄者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所想要表达的观念。我认为我用奥林巴斯的u2也能拍出不错的东西。

所以,这里虽然是一个Konica器材的资料站点,但如果我能让你更理性的看待器材选择这件事情,也算是功德一件。

 

关于机身

Konica的单反机身创造了很多历史,可是不玩Konica的人很少知道。Konicafiles.com进行了总结,Konica大概有这些35mm 单反领域里的第一:

  • 第一台直走幕廉快门相机(1960年,Konica F)
  • 第一台快门速度达到1/2000秒的相机(1960年,Konica F)
  • 第一台闪光同步达到1/125秒的相机(1960年,Konica F)
  • 第一台带测光表的相机(1960年,Konica F)
  • 第一台同时有焦平面快门和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1965年,Konica Auto-Reflex)
  • 第一台同时有焦平面快门、自动曝光和TTL测光功能的相机(1968年,Konica Autoreflex T)
  • 第一台内置卷片马达相机(1978年,Konica FS-1)
  • 第一台DX编码相机(1985年,Konica TC-X)

而且Konica还推出过一些很有趣的相机,比如那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Auto-Reflex,带有全幅/半幅调整功能,外置测光表,感觉把相机做成了玩具。还有FS-1,首次在单反机身上取消了过片把手,在外型上挑战了所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T4,敢在全功能旗舰机上用那么多塑料材料。

但是Konica的机身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赞誉。我认为,Konica的单反相机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键技术的不思进取。用“出道即巅峰”来形容Konica机身一点都不为过。Konica第一台单反相机(Konica F)就能达到1/2000秒的快门和1/125的闪光同步,可Konica之后居然再也没有出过一台超过1/1000秒快门的相机,最后的旗舰机的闪光同步也只有1/60秒。另外,我认为很重要的光圈优先功能,Konica单反一直没有实现。

第二个错误是在技术未成熟时便推向市场。最典型的就是FS-1,虽然内置马达确实是对整个35mm单反系统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但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毁了Konica积累几十年的声誉。

最后,Konica相机的平衡性有所欠缺。我所谓的平衡性指的是在功能性、便携性、可靠性上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纵观Konica所有的单反机身,找不出一台能在各个方面都及格的产品。拿Konica功能最强大的T3来说,机身实在太沉重,而功能的先进性上还比不过同时期更轻盈的Nikon FM2。而相对紧凑的TC,功能简陋,而且大量使用塑料,使可靠性大打折扣。

如果Konica的镜头是一流水平的话,其机身大概就是二流水平,顶多在一流和二流之间。

 

关于镜头

再来说说镜头。Hexanon镜头的口碑可要比机身强不少。UC镀膜、浮动镜片、萤石镜片,广泛的焦段覆盖范围,紧凑的镜身设计,经久耐用的制造工艺,都彰显了Konica在光学领域的绝对实力。但我认为,Hexanon镜头仍有不少遗憾。

遗憾之一:定位模糊

Konica并不是每颗镜头都那么优秀。当然,所有厂商都做不到每个产品都保持高水准。但是,因为没有做高、低端的区分,势必会影响产品的整体形象。别跟我说Hexar是它的低端,3个镜头的数量都不能称为一个系列,而且制造时间也只能覆盖Konica中间的一小段时期(它们可不是Konica的后期镜头哦)。我认为UC镜头也不能算高端系列,除了覆盖的焦段太少,还有产量低、焦段不常用的问题。

遗憾之二:部分产品缺位

虽然Hexanon覆盖了15mm鱼眼到2000mm折返,还有一堆变焦,但移轴镜头是个让人惋惜的空缺。另外,个别焦段选择太少,比如15mm、24mm、85mm、100mm就只有一个规格可选。还有让我痛心的28mm经典焦段,只有F1.8和F3.5可选,可谓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平民(仅仅指常见程度和光圈速度),造一个中档的F2.8的这么难吗?Konica明明有UC镀膜、浮动镜片和萤石镜片的技术,可就只生产了区区几个型号。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Konica还没使出全力,自己就先倒下了。

遗憾之三:卡口之殇

这其实是Hexanon镜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历史地位的最根本问题。都知道Konica的AR卡口有几乎是最短的法兰距,这样AR的机身理论上可以使用其他所有厂商的镜头,而Hexanon镜头就只能用在自己机身上。可惜Konica自己的单反产品线太不争气,加上AR卡口在1968年定型后再也没有升级(看看Nikon升级了多少次),这批优秀的镜头就这样被埋没。直到数码时代,这个卡口也一直没有复活。

 

关于Konica单反系统制造水平的波动

还是先说机身。在TC之前,由于都是全金属材料的原因,质量还是很不错的,除了测光表经常失灵,体积偏大之外,没什么问题。但话说回来,那个年代只要是用金属做机身的厂家,谁的产品不坚固呢?而且真要和Contarex这种比,或者和尼康F系列比,还是有差距的,不过这已经是Konica的顶峰了。从TC开始,Konica就开始偷工减料,再也没出现过全金属结构的相机。就连TC这种本来就定位为低端的机器,后期的塑料材质的比例居然还敢进一步的提高。到最后一台机器TC-X,则完完全全交给其他厂家生产了。唉。

所以我觉得,Konica在机身这个领域,产品质量的高峰应该在T3N这一代机器身上,再往后质量一路下滑。

然后是镜头。总体来说,Konica的镜头没有明显的质量滑坡现象,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版本,或者是代工的产品也好,在调焦的顺滑程度、与卡口的连接、耐操度等方面都堪称一流水平。硬要挑毛病的话,橡胶版的对焦环有容易脱落的问题,还有个别镜头设计可能有缺陷(例如300mm F4.5很多出现起雾的情况)。后面带橡胶环的版本手感上怎么都不如金属的触感,而且后期的镜头还是多多少少出现了光学素质的下降。

所以,Konica的生产质量并非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但也不差。最顶峰时代应该就是70年代初期,那是个TC还没出现,全黑金属镜身镜头还在产的年代。

 

说在最后

我并不像其他的Konica站点或者某些粉丝那样,一味把Konica的产品捧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把它跟蔡司、徕卡比仍然是扯淡)。Konica之所以没落,也并不是一句世人没眼光能概括的。但我仍然喜欢Konica的镜头带给我的那种质感。

如果我的感受让Konica的死忠粉丝不高兴的话,请轻点拍砖。这篇文章也不会放到其他网站或论坛,不掀起论战,仅供理性探讨。

 

 

4 Responses to “Konica个人感受”

  1. Andrey说道:

    I disagree with you.
    Firstly, you can’t talk about reliability of the bodies when most are obtainable for 10 euro or so.

    Secondly, “Nonsense compared to Zeiss/Lycra”. Zeiss has the most sterile look that the lens renders, I can’t even call it a photographic lens, it’s a technical lens more. This belongs to both Zeiss lenses of Hexanon’s era and modern Sony. And what is Lycra? I translated the page via Google Translate.

    Thirdly, don’t buy defective lenses, buy serviced or mint or something like that.

    “Therefore, Konica’s production quality is not always maintained at a high level, but it is not bad.” – Do a research before buying to avoid this.

  2. Thomas说道:

    Dear Andrey,

    Google mistranslated Leica to Lycra. Hope this help.

    I agree with you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bodies – the selling price fully reflected the quality. They were of different target customers.

    But I wanted to help clarify the following phrase:
    “Therefore, Konica’s production quality is not always maintained at a high level, but it is not bad.”

    If the overall production quality of some lens or at some stage of production were not as high as others, one must find it more difficult to find lens in mint condition or without any problem. Of course, this view is somehow subjective.

    I really hope that people will start to realize what Konica brought to the world in the film SLR camera era.

  3. moht说道:

    Hi, Thomas:

    “this view is somehow subjective”.

    That is why this page named “personal feeling”.

    I have considered your opinions, but I will not change mine.

    And I cannot explain myself fulliy in English, Sorry for that.

    Best wishes.

Leave a Reply